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王绍光:《抽签与民主、共和——从雅典到威尼斯》



新书出版



《抽签与民主、共和——从雅典到威尼斯》

王绍光  著

中信出版社,2018年12月



▷    这是一部颠覆当今关于民主、共和普遍概念的扎实的学术研究著作。此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证明,在过去2600多年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实现民主、共和理念的主要方式是抽选而不是选举。全书各章分别叙述了从雅典到威尼斯的民主、共和政制中,抽签所扮演的角色,包括运用抽签的原因,抽签过程如何操作,抽签对当时的政制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等等,全面探讨了抽签这种遴选方式在民主、共和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复原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运作,细致展现了抽签模式在其中的具体实践。



|前|言|


“民主”与“共和” 这两个词, 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尤其是“民主”, 是一个极其时髦的词, 人们几乎每天都见到它, 听到它。媒体上有它, 课堂上有它, 研讨会上有它, 政府文件中有它, 游行队伍里有它, 日常对话中有它, 互联网上它更是随处可见。夸张一点说, “民主”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几乎无所不在。

说到“民主”理念的实现方式,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恐怕是一人一票的选举,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竞争性的、多党之间的选举。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民主与选举几乎是同义词:民主就意味着选举,选举就表明有民主。

然而,在被很多人奉为“民主发源地”的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不仅没有采取一人一票的方式进行选举,而且选举根本就不是古希腊城邦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古希腊城邦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是随机抽签!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用详尽的史料展示,民主、共和与抽签(而不是选举)原本有极大的、久远的关系。从公元前六世纪直到十八世纪末,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抽签在民主与共和制度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缺少了抽签,古希腊城邦民主就不是民主了,罗马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也就不是共和了。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种说法也许完全出乎意料,甚至可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抽签是非理性的、荒唐的、不负责的,但是,如果摆脱20世纪以来流行的“民主”、“共和”观念,回到民主、共和的本源,在政治中运用随机抽签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助于实现民主和共和理念的。在现代世界,对诊治漏洞百出的西式代议民主,重新启用抽签恐怕不啻为一剂良药。

不过,在19世纪以后的两百多年里,随着“共和”、“民主”的呼声增大,民主与抽签绵延两千多年的内在关系却被剥离、割断了。抽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政治辩论中很少有人提及它,政治实践中它几乎完全绝迹,以至于现在绝大多数人,包括绝大多数学者几乎完全不知道,在民主、共和的传统中,抽签曾经扮演过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角色。

取而代之的是,曾被历代思想家看作寡头政治标志的选举变成了“民主”的标志:争取“民主”就是争取选举权、争取扩大选举权、争取普选权。法国旅美学者曼宁(Bernard Manin)1997年出版的《代议政府的原则》专门有一章讨论“选举的胜出”,他用“令人震惊”(astonishing)来形容这个对民主釜底抽薪的突变。

选举说到底就是挑出一批精英治国。“民主”不再意味着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自己直接当家作主,而意味着人民拱手将治国理政的权力交由一小撮获得较多选票的精英打理。民主的实质被抽空了,换上华丽的外套;偷梁换柱之后,民主已变为选主。而抽签之所以被腰斩,也许正是因为作为民主、共和的利器,它过于锋利,危及了那些对民主口是心非的统治精英。

尽管抽签在实现民主、共和理念方面曾扮演过关键角色, 遗憾的是, 不管是在西文还是中文世界, 几乎难以找到对民主、共和与抽签关系的系统研究。即便有些专著会提到历史上曾经有政治体制使用过抽签, 也往往是一笔带过, 论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抽签看作过去时代可有可无的小摆设, 似乎不值得深究其内在价值, 不值得思考其潜在功用。为了弥补这个缺憾, 这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部有关抽签与民主、共和之间关系的简史。

这本书描述的内容将会让读者看到, 为了实现民主与共和的理念, 雅典人、罗马人、佛罗伦萨人、威尼斯人曾经如何出神入化地把抽签融入他们的政治体制中, 其创意之缜密、设计之精巧, 不仅令人叹为观止, 还时常会让人为其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而击节叫好。

本书的最后一章归纳出政治上使用抽签的两类做法: 抽签的民主用法与抽签的共和用法。读完这本书, 读者会发现, 作者的潜台词是, 抽签是实现民主与共和理念的利器, 对古代的民主、共和如此, 对当代的民主、共和也理应如此。不了解这一点, 会极大地限制人们对民主实现方式的想象力。





王绍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1954年生于武汉,1982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90-2000年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
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央-地方关系,民主理论与实践。1993年和胡鞍钢合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推动了分税制的建设和改革。已出版中英文专著与合著30多本,主要有:《祛魅与超越》《民主四讲》《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雅典民主与抽签

    雅典并不是第一个民主/ 004

    雅典民主的兴衰/ 007

    雅典民主的支柱/ 012

    雅典民主与抽签/ 022

    雅典民主: 小结/ 048

第二章 罗马共和国与抽签

    “共和”概念的演化/ 061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065

    罗马共和国的支柱/ 072

    罗马共和制与抽签/ 081

    罗马共和制: 小结/ 135

第三章 佛罗伦萨共和国与抽签

    意大利城邦共和国的兴衰/ 145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支柱/ 159

    佛罗伦萨共和制与抽签/ 171

    佛罗伦萨: 小结/ 221

第四章 威尼斯共和国与抽签

    威尼斯共和国的制度变迁轨迹/ 237

    威尼斯共和国的支柱/ 260

    威尼斯共和制与抽签/ 276

    威尼斯: 小结/ 350

第五章 抽签: 从式微到重生

    民主抽签与共和抽签/ 369

    抽签的式微/ 377

    选举与民主的变异/ 390

    抽签与民主的重生/ 419

    注 释/ 446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购买



更多阅读

专访|胡鞍钢: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人物志 | 胡鞍钢:展望“两个一百年”的改革开放同行者

 赵燕菁:城市化转型——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国情讲坛第十五讲实录

 周绍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情讲坛第十一讲实录

 王绍光:从历史“大分流”看改革开放成功原因

钱易院士: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国情讲坛第十四讲实录

 研究|胡鞍钢、周绍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背景、理论体系与重点领域

研究|王亚华 舒全峰:在某种程度上,乡村干部群体决定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

 李稻葵: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学总结|国情讲坛第十三讲实录

 研究|过勇 潘春玲 宋伟:“十八大”以来我国纪检监察机关改革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研究|胡鞍钢 石智丹 唐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差异持续缩小

 高宇宁:《改革开放40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情讲坛第十二讲实录

 聚焦|国情研究院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好文!必须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